单簧管独奏简介:
“Eddy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鉴赏家和伟大的艺术家!”John Corigliano说。(John Corigliano,美国作曲家,普利策奖和奥斯卡奖获得者。)
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Hans Zimmer评价,“Eddy是世界一流的!”
“Eddy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立陶宛室内乐团指挥家Saulius Sondeckis这样评价。
“Eddy是他这一代中一个领袖型的单簧管演奏家”。原国际单簧管协会主席Howard Klug说。
Eddy Vanoosthuyse是布鲁塞尔爱乐乐团的单簧管首席。他还是根特皇家音乐学院和列日皇家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拉文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1992年,他进入世界交响乐团。1999年,他受到欧洲交响乐团的邀请。他还为索尼·菲德拉和哥百林录制了唱片。在比利时的出次公演Corigliano协奏曲之后,作曲家写到,“Eddy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鉴赏家和伟大的艺术家!”
他曾多次在欧洲(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立陶宛、保加利亚、冰岛、丹麦、瑞典、斯洛伐克、马耳他),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南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秘鲁)和亚洲(中国)等国家举办独奏音乐会和大师班。
他现任根特国际单簧管比赛艺术总监,欧洲众多音乐基金会主席,世界众多顶级单簧管比赛的评委。
Eddy Vanoosthuyse使用的是法国布菲公司生产的Tosca单簧管和法国Vandoren笛头,是布菲公司的艺术顾问及全球代言。
乐曲简介:
《罗莎蒙德》序曲
《罗莎蒙德》序曲,舒伯特对戏剧音乐的兴趣,始终贯穿着他的创作历程。他的戏剧音乐作品共有十八部,但除了1823年为戏剧《罗莎蒙德》所写的配乐,其它在生前都不曾上演过。《罗莎蒙德》同韦伯写成的歌剧《优兰蒂》都是出于德国女剧作家威廉敏娜·车济的手笔,讲述的是罗莎蒙德公主的不幸遭遇和最后完满成婚的故事。由于原作艺术水平较低,所以剧本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罗莎蒙德》的配乐共有十一段, 其中的序曲是1825年出版时舒伯特从他的一部歌剧《魔法的竖琴》的序曲移用过来的,所以实际上它同戏剧《罗莎蒙德》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这部作品通俗易解,富有浓郁的诗意,是舒伯特极具魅力的音乐作品之一。
这首序曲象一般序曲一样采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中的许多片段轻盈流畅,十分迷人。
《f小调第一号单簧管协奏曲》
韦伯写了许多以单簧管为主奏乐器的乐曲,这些乐曲都是韦伯与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heinrioh Joseph Barmann,1784-1847)相识后完成后的作品。贝尔曼出生于德国的波茨坦,曾经加入柏林军乐队,以后又转入慕尼黑宫廷管弦乐团。他的单簧管吹奏音色优美,技巧娴熟,而且感受性深刻,不仅韦伯十分叹服,也倍受麦亚贝尔、门德尔松等人的推崇,纷纷为他谱写单簧管曲。韦伯自从在慕尼黑旅途中结识贝尔曼以后,两人便成为至亲好友。
在韦伯所写的单簧管主奏乐曲中,以此第一号单簧管协奏曲最为著名,演奏的机会也最多。乐曲在古典结构中,强调浪漫精神,充分发挥单簧管的表现力,挥洒成绚烂华美的色彩。此外,乐曲更富有韦伯独具的生动力感,为古今单簧管协奏曲中的代表杰作之一。
此曲始作于1811年3月14日,韦伯到慕尼黑旅行演奏期间,认识了贝尔曼。因而为他写了《单簧管小协奏曲》作品26,由该地的宫廷管弦乐团为之发表演奏,当时拜埃伦地方的领主马克西米亮听了本曲之后,大受感动,立刻命韦伯再写二首单簧管协奏曲,于是《f小调》作品73号与《降E大调》作品74二曲,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而此首《f小调》曲,是在四月和五月间完成的。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Symphony No.8 in C major,”The Great”)
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
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
第一乐章,第九“伟大”交响曲的首乐章一开始由圆号缓缓的奏出主题,舒缓的旋律表现出一种深广意识,积聚了作者对人生、历史所感悟的“沉重”感,随着乐曲的进行,主题意识明显的逐渐加强,仿佛作者已经从以前的困惑苦恼中摆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高尚与超旷的思想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维也纳音乐乐派(包括舒伯特自己)在深受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经历、走过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面已经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越的战斗武器。[1]
聆听该乐章的时候,此前受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而迷漫在内心世界的那种沉闷、紧张状态便一扫而空!舒伯特的高尚人格、宽广胸襟都在这种自信十足的旋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矣!乐章中深邃、肃穆性的情感升华让人激动不已,听者如果达到如此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岂非人生一大快事乎?
第二乐章,如诗一般的旋律,依旧沉稳、轻快,循序渐进的节奏令人难以忘怀,真挚细腻的情感轻袭而来,新致纤巧、生动有趣;情深意远。仿佛作者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一条奔涌的思想与情感,如山中清泉潺潺而出。诗意与热情温柔的巧妙结合,对音乐主题发展的巧妙组合,处处显示了舒伯特其精妙绝伦的想象力。
第三乐章,旋律奔放,思想意境高远、深婉,乐章结构波澜起伏不定,格调高下抑扬,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之中,快意之情显而易见;清丽中又似含蓄有加,韵味悠长、绵绵不尽,强烈而又舒缓的放射出积极而又浪漫的光芒。乐章中部反复出现的舒缓、回肠荡气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
第四乐章,以一个惊人的长度再次增加了乐曲气势磅礴的伟大力量,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急剧和有力节奏伊始,感情波澜层层叠叠、萦回不尽。作者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将一个短小但气势恢宏的旋律支撑着整个乐章,使整个乐章铿锵有力,不断激起听者心中阵阵漪涟,频频扣击听者心弦,令人振耳发瞶、感奋不已。使音乐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长,耐人寻味。
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乐团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实验乐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支完全由演奏家组成的专业乐团,指挥家熊冀华、邱正桂、李西林分别担任乐团重要工作。现任交响乐团团长为著名作曲家林戈尔教授,名誉团长为著名作曲家敖昌群教授,执行团长为李开祥教授,艺术总监由著名指挥家朱其元担任,行政总监由李天昊处长担任,副团长由谭波副教授担任。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马克·吉布森(MARK GIBSON)教授担任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乐团成员由四川音乐学院的精英演奏家及毕业于德国、美国、英国、奥地利、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组成。
近年来乐团发展迅速,是中国西部唯一拥有全年演出季并有歌剧系列的乐团,曲目包括从莫扎特到马勒,斯特拉文斯基与理查﹒斯特劳斯,每年与欧美歌剧导演与艺术指导合作的歌剧更是音乐季的亮点。与此同时,乐团还担负着普及交响乐的重任,设有进大学演出、中国作品及新作品专场、新年音乐会、通俗音乐会、电影音乐会、儿童节音乐会等。
乐团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许多在世界享有知名度的音乐演奏家进行了合作演出,经常合作的著名音乐家有郑小瑛、傅人长、郎朗、李云迪、陈萨、宁峰、秦立巍、宓多丽、黄滨、黄蒙拉、孙颖迪等,乐团用精湛的演出技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柏林交响乐团和中央歌剧院的联合演出以及2010年乐团巡演北京、新加坡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从2012年起乐团正式成为中国宜昌长江钢琴国际音乐节的常驻乐团,2013年赴广州参加文化部《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2015年应邀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
今天,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邀请世界一流的歌唱家﹑演奏家进一步合作,为成都的文化发展搭建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平台。
2007年朱其元先生被任命为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与首席指挥,并荣获四川优秀外籍专家“天府奖“。他与川音乐团在每年的音乐季中与国际著名的乐团、指挥、导演及独奏家们有着广泛的合作,并创立了歌剧系列。任四川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名誉教授。2010年他率团进行了赴新加坡与北京的成功演出,并二次在广州中国金钟奖开幕式上执棒。
朱其元先生出生于上海,受教育于美国,师从著名指挥家大卫·泽曼,从1999年起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音乐交响乐团和卡洛莱那芭蕾舞团的音乐总监。明年音乐季一些客座演出包括与美国、上海、北京、厦门等地的交响乐团进行合作。